欢迎来到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专访 | 张伟劼:拉美文学远不止魔幻现实主义

发布时间:2023-06-06 浏览次数:691

  多年以后,重读《百年孤独》时,张伟还会想起自己被这部经典的第一句话引领入拉美文学殿堂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正是这本书促使我去了解‘文学爆炸’和拉美历史,以及学好专业外语,为的是能通读西文原版。" 


  如果说最初接触西语翻译是出于好奇,出于学生时代对赚取稿费和同学关注的小小虚荣心,褪去当年的青涩和新鲜劲儿之后,翻译对于现在的张伟来说,逐渐变成了纯粹的爱好。在他看来,翻译一本书就像扮演一个角色,翻译也是最细致的阅读。《燃烧的原野》封面上,胡安·鲁尔福镜头下那对戴着草帽的印第安男女究竟是往哪里去?作为第三世界的作家和记者,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看到的世界历史有什么不同?回溯到百年以前西班牙文学的"白银时代",为什么一部写小毛驴的"童书"《小银和我》能够成为西班牙代代相传的经典?……通过译介的文字,通过《帝国的遗产》《吉他琴的呜咽》等学术随笔,通过大学的讲台,张伟劼也将西语世界,尤其是拉美文学世界的魅力传达给了更多人。 


  在张伟看来,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史是胜利者写就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对于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来说,打破欧洲中心论的桎梏仍是一项未完成的任务。拉美作家的独特优势,在于既能充分吸收欧洲文明的营养,又能时时跳出欧洲文明的框子,识得庐山真面目。""我们缺乏来自第三世界的声音,而第三世界的声音才能激起我们更多的共鸣。"




中国文学与西语文学之间存在"贸易逆差


读品:中国译介西语文学大致是一个怎样的历程? 


张伟最早进入中国的西班牙语文学作品,提得比较多的是林翻译的《魔侠传》,林既不懂西班牙语也不懂英语,很可能当时是他的徒弟拿了一本《堂吉诃德》的英译本,然后口译给林听,林听了之后写成文言文小说的形式。前几年商务印书馆重新出版了林翻译的《魔侠传》,出版社请一位西班牙的汉学家把林的文言文版《堂吉诃德》又译回西班牙语,双文呈现,中西合璧,非常有趣。 


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迎来了一次复兴,与之相伴随的是外国文学大量被译介成中文,很多拉美作家的作品也进入到中文语境当中。莫言曾经说过,那时候对他影响最大的几个拉美作家叫作"两斯一萨",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和略萨,当时可能是中国译介拉美文学、西语文学的一个高峰。第二个高峰可能出现在2010年左右,有两件事情差不多在时间上是重合的:一个是巴尔加斯·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另一个是马尔克斯正式授权中文版《百年孤独》的出版发行,一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霸占畅销书的榜首。


《燃烧的原野:鲁尔福三部曲》

[墨西哥]胡安·鲁尔福 著

张伟

译林出版社


读品:包括拉美文学在内,感觉我们对第三世界文学的了解,总是要经过西方主流文化标准的筛选和转译,目前情况如何?


张伟目前状况我觉得本质上没有改观。法国学者帕斯卡尔·卡萨诺瓦有一个理论叫作"文学的世界共和国",她认为文学世界有它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律,这个文学世界是有中心的。她认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世界文学的中心是在巴黎,很多第三世界的作家只有通过巴黎才能走向世界。到今天文学世界的力场已经发生了转变,今天的中心可能是在美国,所以很多第三世界文学可能先要在美国的市场上得到认可,拿文学奖或者进入畅销书榜单,然后才会被中国的出版商引进。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其他机构的努力,比如说阿根廷、墨西哥,他们的政府有时候会提供一些出版资助,鼓励中国出版社和译者去翻译、出版他们国家的文学作品,但是取得的传播效果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有限的。


读品:从整体上来说,您怎样评价国内目前对西语文学的译介情况? 


张伟中国文学与西语文学,如果我们把它当成是一种双向贸易的话,目前在我们这边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我们已经把西语世界精华的那些作品几乎全都翻译成中文了,而我们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到西语世界的还是相当少,不过近些年确有增长的趋势。


在文化上,拉丁美洲是一个共同体


读品:您在此前出版了描绘西语文学总体样貌的《帝国的遗产》和《吉他琴的呜咽:西语文学地图》。西语文学内部是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为什么"拉美文学"总是以一个整体出现?


张伟这也和"拉丁美洲共同体"的意识有关,因为这些国家都曾经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刚开始独立的时候,一些政治家曾经有过梦想,要让这些分散的前殖民地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虽然最终没有实现,但是在文化上有理由相信他们是一个共同体。在文学上可以看到他们书写的主题和演化趋势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自己是一个拉美作家,而不仅仅是某国的作家。


《吉他琴的呜咽》

张伟

河南大学出版社


读品:拉美文学与西班牙文学是否存在某种相承?


张伟每次我在讲拉美文学课的时候,都把拉美文学的源头放在西班牙对美洲的征服,西班牙征服者在拉丁美洲留下的行记和报告是拉美文学的源头。我们会看到像《堂吉诃德》这样的西班牙文学经典深深影响着拉美作家的创作。拿叙事技巧来说,有一个概念叫"元小说",就是用小说来写小说本身,或者小说的自我指涉,这种现象在西班牙文学和拉美文学当中都大量存在。有人认为"故事套故事"的叙事结构是整个西语文学的特色,而我们看拉美文学时,包括比较晚近的经典,比如波拉尼奥的《2666》,都体现出"故事套故事"的叙事特征。


读品:在"拉美文学"这一整体概括下,墨西哥、阿根廷、乌拉圭、哥伦比亚等国家的文学各自有什么特色?


张伟奥维耶多的《西语美洲文学史》把拉美文学分成几个大的文化区:比如墨西哥和中美洲各为一个区,安第斯地区包括秘鲁、厄瓜多尔又是一个区,拉普拉塔河流域的乌拉圭、阿根廷又算是一个区,这些区域的边界大致相当于当年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总督区的划分。因为地理上互相阻隔,区域之间交通不便,在殖民和现代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区域会形成一些不同的文化共同体。


你可以在墨西哥或者秘鲁文学中看到很多土著文明的元素,比如说卡洛斯·富恩特斯,他的作品中会把墨西哥印第安人的元素搬出来,胡安·鲁尔福写的故事里有活着的人和逝者的鬼魂交谈的情节。而乌拉圭和阿根廷文学更多是一种城市文学,像博尔赫斯、科塔萨尔这些知识分子大多生活在城市里面,写作的对象也是城市的中产阶级。阿根廷人和乌拉圭人主要是欧洲移民的后代,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他们的历史是一片空白,他们的文学资源只能靠自己从零开始去建构,或者从欧洲文化中借一些资源,大胆地去想象。


要侮辱当代拉美作家就夸他"魔幻现实主义"


读品:中国读者目前对拉美文学的印象与"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标签是分不开的,拉美文学为什么魔幻?


张伟你说得很对,"魔幻"确实是一个标签。马尔克斯被冠以"魔幻现实主义"的这批作品,它们的思想源头之一是古巴作家卡彭铁尔提出的"神奇现实"的观念。卡彭铁尔认为加勒比海地区,以及拉丁美洲的其他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有印第安人曾经在这里生活过,欧洲人、非洲黑人、亚洲人也在这块土地上和原住民发生了文化上的混血、融合,使得这块大陆充满了活力。而且这块大陆因为长期没有完全进入现代文明,他们还保留着古代的很多信仰、传说、神话等等,和欧洲很不一样,用欧洲人的眼光来看,拉丁美洲确实非常魔幻。


但是在我看来,其实魔幻就是非理性,魔幻就是欠发达,魔幻意味着这块土地依旧处在一种前现代的状态。《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女人第一次见到火车的时候,她不知道如何描述,就说"是一间厨房,后面拖着一个镇子",实际上作家是带有某种批判的意味在里面的。今天要是你想侮辱一个当代拉美作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夸他的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因为他们都极力地想摆脱这样的标签。而且就算是与《百年孤独》几乎同时诞生的作品,也大多数并不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比如巴尔加斯·略萨的《绿房子》,因凡特的《三只忧伤的老虎》。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大一点,其实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也只是拉美文学当中的一个流派而已。


读品:除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标签下的作家作品之外,最近有哪些值得关注、但尚未被很多国内读者关注到的西语文学作家?请您为大家推荐一下。


张伟本哈明·拉巴图特的《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阿根廷作家玛丽安娜·恩里克斯的小说,还有阿根廷作家里卡多·皮格利亚,他的作品之前引进得不多,但实际上他在西语文学世界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再比如说哥伦比亚作家阿尔瓦罗·穆蒂斯,他的光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被他的同胞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掩盖的。


《镜子 : 照出你看不见的世界史》

[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著

张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加莱亚诺借用我的身体用中文写作"


读品:在您翻译的西语作家中,觉得最契合的是哪一位?


张伟如果要说体验比较深,跟我的气质最契合的可能还是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因为我在翻译他的作品的时候朦朦胧胧有一种幻觉,好像加莱亚诺在借用我的身体用中文写作,有的时候我自己写微博也会有意无意地带上加莱亚诺的风格。


读品:在您的众多译作中,《小银和我》是很独特的一本,为什么在翻译严肃的成人文学之余,突然选择翻译一本儿童文学?


张伟实际上我并不认为《小银和我》是一本儿童文学。我本科读一本西班牙文学选集的时候,读到了《小银和我》的选段,当时就觉得太美了,一开始就被它的语言魅力所打动。2012年的时候,许钧老师问我愿不愿意翻译一本叫作《小毛驴和我》的西班牙文学经典,我一听,这不就是《小银和我》吗?当时就很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小银和我》采用的既是儿童的视角,又是诗人的视角。当时我女儿刚刚出生,在陪伴女儿的过程中,我也不断试着用儿童的视角来看世界上的一切,跳脱出我自己生活的世俗世界,翻译这本书让我很享受。


《小银和我》

[西班牙]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著

张伟

译林出版社



来源《读品周刊》

编辑:张垚仟

地址:南京市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210023
电话:025-89686147
邮箱:cflc@nju.edu.cn